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极广的神话传说之一,除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外,还有一些其他与大禹治水相关的传说和典故:

疏导为主,堵塞为辅:相传大禹改变了其父亲鲧的治水方法,鲧采用的是堵塞法,而大禹则采用疏导法,开挖河渠,引导洪水入海,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、智慧治水的理念。
划分九州:大禹在治水过程中,走遍大地,根据地形地貌和风俗民情,将中国划分为九州,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,也体现了早期的行政区划观念。

禹贡:在《尚书》中有一篇《禹贡》,假托大禹之名,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、物产、贡赋等,虽然实际成书时间晚于夏朝,但它反映了后人对于大禹治水事迹的追忆和理想化。
禹步:据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,长时间跋涉,形成了特殊的走路姿势,这种步法后来被道教所吸收,成为了一种神秘的步法,称为“禹步”。
禹鼎:相传大禹铸造了九鼎,象征九州,这九鼎后来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。虽然九鼎的真实性无法考证,但这一传说反映了大禹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。

禹疏九河:传说中大禹治理了九条主要河流,使得洪水得到有效控制,这九河的具体名称和位置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不同,但都体现了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。
这些典故和传说不仅展现了大禹治水的智慧和勇气,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治水英雄的敬仰和对治理自然的渴望。然而,由于这些故事大多形成于夏朝之后的时期,因此它们含有一定的神话色彩,并非纯粹的历史事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