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8月13日
淞沪会战爆发
中日近百万军队血战淞沪
战至最艰难阶段
为掩护大部队撤离
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
副团长谢晋元
率400余孤军
坚守四行仓库
以寡敌众
顽强抵抗四天四夜
与此同时
法国神父饶家驹
设立南市难民区
保护了大批中国难民
为后来南京安全区的设立
带来启发
淞沪会战
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,中日两国精锐部队在狭小的淞沪战场上展开殊死搏斗。“八一三”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大会战,中国军队英勇奋战,坚守三个月,打破了日军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狂妄迷梦。
No.1
惨烈的战斗
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,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。在侵占北平、天津以后,日本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。8月9日,日军蓄意制造事端,派遣士兵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,开枪打死1名机场卫兵。中国军队自卫,击毙日军官兵2名。日本遂以虹桥事件为借口,向上海大举进攻。
1937年8月13日,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率所部第八十七、八十八师等奋勇抵抗,猛攻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。翌日,中国空军协同作战。日军大将松井石根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,指挥日军第三师团、第十一师团等进攻上海,派遣日军航空队空袭上海、南京、南昌等地,且不断增兵,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。
在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作战中,中国军队在杨树浦、宝山、吴淞、刘行、罗店、浏河多处与日军展开血战。其中打得最有名也最惨烈的当属罗店争夺战。
8月25日凌晨,第67师201旅在旅长蔡炳炎带领下奉命向陆家宅之日军第11师团一部3000余人发动攻击。日军是重炮、飞机开路,步兵紧随其后冲锋,我军官兵殊死相拒。激战中,蔡炳炎旅长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:“本旅将士,誓与阵地共存亡,前进者生,后退者死,其各凌遵!”
战至午后,全旅伤亡殆尽,402团团长李维藩及多数营、连、排长阵亡,蔡炳炎情急之下率领惟一的特务排和1个营杀入敌阵,正当此时,一发子弹飞来贯穿蔡旅长的胸部,当即倒下,牺牲之前兀自扬手高呼:“前进!前进!”
8月27日,战况更趋惨烈。当夜,罗卓英调集部队由月浦、新镇、罗店、蒲家庙之线继续向登陆日军冲击,日军主力第11师团以大炮、飞机、坦克应战,小小的罗店再度被炮声、杀声淹没,双方来回拉锯,反复冲杀。
我军主力彭善的第11师和李树森的第67师,携手作战,轮番上阵,坚守5昼夜之久,无数次打退日军进攻。在给敌以重创的同时,两个师的官兵承受巨大的伤亡,数字达到令人惊骇的地步。相继阵亡1个旅长、2个团长,营、连、排一级的军官战死更是数不胜数,第67师师长李树森负重伤后,无法继续指挥,黄维被从德国紧急应召归国指挥战斗。
日军在后继部队到来之后发动更猛烈的攻势。28日,坚守罗店的中国军队与敌连日激战后,因伤亡过大,阵地被敌突破。29日,黄维率第67师重新夺回,受到敌人强大火力轰击,尚未站稳又被迫撤出,罗店终告陷落敌手。
后来有军事专家评价,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“绞肉机”,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“血肉磨坊”:尸积如山,血流成河,整个城镇片瓦无存,惟余焦土,惨酷之状,不忍卒睹。
No.2
不畏失败
中国军队的抵抗强度大大超过松井石根的估计,鉴于战事进展缓慢,松井只好不断向国内请求增兵。到10月初,日军投入淞沪战场的兵力增至10多万,出动军舰及征用商船100余艘,占日本全国海军舰艇的三分之一;出动飞机近300架,占日军航空兵的10%。
10月27日,日军向上海市区的中国军队重要阵地——四行仓库发起攻击,中国第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00余人(对外称“八百壮士”)沉着应战,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。
谢晋元对全体官兵说:“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,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,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,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,就要同敌人拼到底!”全体官兵抱定必死决心,与阵地共存亡。谢晋元凭数百孤军和弹丸之地,抗击日寇数万,激战四昼夜,完成了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,谢晋元带领“八百壮士”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,可歌可泣,震惊中外。
1937年11月13日,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:各地战士,闻义赴难,朝命夕至,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,筑成壕堑,有死无退,阵地化为灰烬,军心仍坚如铁石,陷阵之勇,死事之烈,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,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。
淞沪会战不仅打乱了日军企图“速战速决”的侵华计划与部署,而且激起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信心和勇气,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谴责和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。
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,虽然中国军队损失惨重、上海失陷,但是中国人民越挫越勇、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,凝聚成“纵使战到一兵一枪,亦绝不终止抗战”的民族共识,汇聚为伟大的抗战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