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买的股票,市盈率那么低,为什么还亏钱了?
答:市盈率只代表安全边际,并不代表收益率,更不代表股价就会涨。
海控去年利润1095亿,市值1300亿,市盈率仅有1.3倍不到。
明德去年利润42亿,市值只有55亿,市盈率也是1.3倍。
如果说以上两家都是发了疫情的财,高利润不可延续,那么看接下来两家。
潞安去年利润141亿,市盈率3.2倍。
贵银去年利润61亿,市盈率3.3倍。
医药、煤炭、银行,市盈率5倍以下的上市公司很多,但股价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上涨。
反倒是医药,尤其是疫情相关的医药,一直在走下坡路,亏了多少投资者。
因为疫情对应的净利润,可延续性非常低,股价也就一蹶不振了。
有一笔账,很多散户可能没有算过。
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是5倍,意味着每年的净利润,是总市值的20%。
按照当下分红的规则,通常分红的金额,是净利润的30%,也就是总市值的6%。
也就是,市盈率5倍以下的个股,股息率往往能达到6%每年。
剩下的14%,将会计入流动资产,不断的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动性。
这样的企业,五年下来,账面上的流动现金,理论上就能多70%。
可以这么说,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润,能够长期稳定,那么这样的公司股价一定会节节攀升。

有人问,曾经银行里的战斗机,民生银行为什么一直下跌?
那请问:民生银行的业绩稳定吗?答:不稳定。
2019年之前,民生银行的业绩,每年都在缓慢爬坡,从2011年280亿净利润,成长到了2019年,接近540亿的净利润。
但2020年,2021年,2022年,连续三年的净利润,仅有350亿,直接打了7折。
股价也从巅峰时期接近12元,一路下跌至最低3块多,跌幅70%左右。
即便加上分红,股价也出现了腰斩的情况。
这次有了,市盈率从10倍,暴跌到了5倍左右。
具备成长性的公司,往往有更高的市盈率估值,一旦业绩增长停滞,自然而然就会杀估值。

银行股当下还有一个肉眼可见的问题,就是一轮行情,炒掉5-10年分红。
就拿民生银行举例。
2023年,民生银行的最低价是3.37元,最高价是4.52元,区间的最大涨幅34.1%。
民生银行的分红,每10股2.14元,按照均价4块钱来算,股息率5.35%。
34.1%的涨幅,相当于6.4年的股息,就这么炒作完了。
也就是说,民生银行,如果没有办法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,6年积攒下来的股息红利,已经在短短半年内被透支了。
如此一来,民生银行当下的股价吸引力,又再次大打折扣。
未来的银行,不具备大幅度增长的潜力,大概率就会走上跌多了,炒一轮的循环。
股息率高了,资金看到了,觉得股价便宜了,就炒一轮。
半年一年,最多炒个50%,然后歇菜,又要盘整个3-5年。
农业银行,从最低2.7,炒到最高3.97,区间涨幅47%。
中国银行更夸张,从最低的2.99,一路炒作到4.77,区间涨幅59%。
银行股不是不涨,是几年涨一次,一次涨完歇几年。
所以,投资银行股的思路要转变一下,变成按股息率来看银行股的估值,是否有投资价值。
当股息率高于7%的时候,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时间点。
当股息率低于5%的时候,一定要减仓离场,估值已经有点过高了。
这个方法其实屡试不爽。
但问题的关键,还有一条,就是结合银行本身的净利润情况。
像前几年的招商银行、宁波银行,这两年的江苏银行等等。
还是有一批银行能在时代的洪流下,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的。
但有一些银行,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其中,民生银行就是一个,30%的净利润下滑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一家没有增长潜力的公司,注定不会受资金的青睐,容易被市场遗弃,直到股价显得特别便宜为止。
根据市盈率选股,就自然变成了一个天坑。
十倍市盈率,可以坎到五倍,甚至可以三倍两倍。
市盈率再低,股价不涨,除非资金特别多,可以越跌越买,否则就是一种投资损失。
低买高卖是投资的核心,市盈率只是判断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已。

最后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。
第一,银行暴雷的可能性很低。
很多人觉得,银行未来可能会有暴雷的风险。
主要因为经济形势不好,大量的债务违约。
不仅如此,银行的存贷差也在不断的下降,单边降息压得银行喘不过气来。
但在我看来,银行短期的利润承压是大概率的,但是距离暴雷二字,相去甚远。
毕竟银行里的钱,都是普通老百姓的,保护银行的资产是第一要务。
即便出现一定的债务和坏账,银行也可以通过某些金融手段去转移,不至于让雷出现在银行里。
第二,银行净利润下滑的风险存在。
银行的净利润,未来几年,出现下滑是很正常的。
银行并不是旱涝保收的。
存款不断上涨,贷款的社融数据却一直上不去,加上贷款利率单边下降,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利润。
除了极个别地方性商业银行,因为地方规划,还在蒸蒸日上。
绝大多数的银行,都要承担起社会责任,不可能会大肆敛财。
未来,银行的净利润不及预期的情况,可能会时有发生,投资者要做好心理准备。
第三,银行的大周期一般在6-8年一轮。
如果你仔细研究过银行股,就会发现,银行其实也是有周期的。
2006-2007,是银行的第一轮大周期上涨。
2014-2017,是银行的第二轮大周期上涨。
那么2022-2023,理论上银行就是第四轮大周期上涨。
只不过,大周期上涨幅度,逐步走低,因为银行整体的数据日渐下滑。
未来投资银行股,好价格,好股息,好耐心,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