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之一生,自身力量不强,情商不高,在生活和工作中,就容易陷入弱势境地,甚至极其危险,这就是所谓的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。当然,这句话中,“刀俎”这个词经常见到,其意思和读音,我们却时常容易弄错。“刀俎”什么意思,“刀俎”的“俎”又该怎么读,这里我们来了解下。
一、“俎”的字形演变
“俎”的金文字形,类似表示砧板的“且”字形+表示砧板的两只桌角的“横T形”,意为在砧板上平分肉食。楚系简帛时,下面两横表示砧板,上面左边类似“仌”,右边为表示肉的“月”。小篆更简化,左边类似两个上下重合尖头朝上的“>”符号,右边简化为“且”。后来再次演化,简化,左边变成了两个上下重叠的“人”字,右边还是“且”字,楷体字“俎”就出现了。
二、“刀俎”怎么解释?
1.宰割的工具。刀俎,分开来解释:俎指砧板。刀俎,就是指刀和砧板。原为宰割的工具,后用来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。
2.比喻极危险的境地或状态。
3.“刀俎”,出自典故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,来自于《史记•项羽本纪》,原句为“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!”。这里主要指项羽等人落到被人掌握生死大权的境地。因此“人为刀俎、我为鱼肉”一般用来比喻: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,自己处在被宰割、被支配、被统治的地位。
4.刀俎余生,即虎口余生,比喻逃脱危险境地。
三、“刀俎”在古文献中的运用
为曹理斋题唐砖美人拓本四首(其四)烹鱼
[清末近现代] 夏孙桐
也有调羹手,何人食性谙。
生憎刀俎上,鱼碎说分甘。
调羹手,指擅长烹饪的人,或指精通厨艺的人。食性,食物的性质、味道。谙,熟悉。刀俎,指被人掌控。本诗作者夏孙桐,字闰枝,一字悔生,晚号闰庵。江苏江阴人。近现代文学家、词人、学者。全诗大意为:即使有精通厨艺的人,又有谁能完全熟悉食物真正的味道呢。我憎恨、厌恶自己的命运被他人掌握,就像砧板上破碎的鱼,只能被动地接受被人分食的命运(命运的安排)。
本诗以“调羹手”和“刀俎上”两词前后作对比,借指那些精通厨艺之人和命运身不由己之人,表达了诗人对命运被他们掌握的不安,自身不能掌握命运的厌恶、沮丧之情。“何人食性谙”指专业技能之人也有掌握不完美之处,最终结果只能“鱼碎说分甘”。整诗通过烹鱼这件小事,以小见大,由事说理,最终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选择的重视,以及对命运被安排的不满,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之情。
四、“刀俎”该怎么读?
正确读音:dāo zǔ
同音字:刀 祖
俎部首:人
俎结构:左右结构
五、结语
汉字文化,博大雅趣。“俎”最初代物,本指古代祭祀时,盛放牲物的礼器,和“豆”类似。后来代分食之举,指在砧板上平均分食肉食,再后来“反客为主”,指肉食不能掌握被分食的命运。字在演变,意义也在变化拓展。就像人生一样,初始为空白,越描摹越杂乱,最后越发身不由己,加之贪婪等各种欲望,最终沦落到“人为刀俎、我为鱼肉”的境地,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,何其悲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