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话是:“一部晋国史,半部春秋史”。几乎独霸北方疆土的晋国,特别是在春秋中后期,其光芒更是无可掩盖,长期称霸中原,力压楚国的扩张,最强大时候能同时压制楚、齐、秦三大春秋强国。
晋国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,在文化上也对华夏影响深远,山西作为的一个完整板块走入华夏文明历史,不管是政治上、地理上、民族上、文化上都是始于晋国;驱逐为祸中原的赤狄、山戎、白狄等,融合戎狄诸部,使其接受华夏文化、融入华夏文化、归化中原,这方面在春秋诸侯中晋国的贡献最为显著。
晋国的鼎盛始于晋文公。晋文公时期,晋国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高潮,联秦合齐而伐曹攻卫、救宋服郑、助周室平定子带之乱、城濮败楚、践土之盟使得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任春秋霸主,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,几乎都是晋国称霸的时间,也是晋国的鼎盛时期。可以说春秋的后半段历史,晋国始终都是主角,几乎可以称之为晋国时代。
晋文公如此彪炳青史,其登上国君之路却是非常坎坷。
当年的重耳被其父亲献公逐出国,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,辗转狄、卫、齐、曹、宋、楚、秦等国,由于其贤名远扬,多数国家都待其优厚,这期间重耳也得以切身体会各国民情,结交各国国君、大夫、名士,历练成长,增强了国际见识,这为此后的执掌晋国登上霸主之位,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
公元前636年,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被秦穆公护送回国时,上至大夫,下至百姓都夹道欢迎,很快被迎立为晋文公,怀公被杀。晋国百姓是多么希望结束国内混乱不堪的日子,让晋国走上正道,晋文公没有让他们失望。历经磨难而保持贤名,一朝得势而带领晋国起飞,这正是晋文公的真实写照。
如果想称霸天下,首先要修炼内功,让自己强大起来。晋文公继位以来,信用功臣,改革内政。实行免债薄赋,救贫济弱,减轻关税,便利交通,促进商业,宽恤农业等发展生产的政策;坚持举用贤能,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;军事上设立三军六卿制,扩充军队、军政一体;这些改革使晋国很快变得蒸蒸日上,财富充裕,国力强盛,为争霸奠定了基础。
苦练内功的同时,晋文公也开始谋求对外称霸,称霸路上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:一是接起齐恒公“尊王攘夷”大旗,护卫周室;二是通过城濮之战打败不可一世的楚国,遏制楚国进军中原的势头。
城濮之战是晋、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。公元前632年晋、楚两军对峙于城濮,晋文公重耳为了报答当年流落楚国时楚成王给予的礼遇,命令晋军退避三舍。此举是一举两得,一来算是报答了楚国的大恩,二来也是诱敌之计。楚国大将子玉果然上钩,率军冒进,被晋军歼灭两翼,楚军大败。战后楚国被迫退回桐柏山、大别山以南地区,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,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,周襄王也派人参与了大会,策命晋文公为“侯伯”,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。
秦国位于晋国西部,一直有称霸的野心,崤之战就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。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,次年秦穆公趁晋国大丧派兵偷袭郑国,后因郑国有所准备而退回,结果在崤山遭遇刚即位不久的晋襄公的伏击,秦军大败。此后秦国东出之路被晋国扼制,秦穆公不得不转变思路,向西扩张,并一举攻灭了西戎12国,拓疆千里。周天子听说秦穆公有如此成就,便派人出使秦国,册封秦穆公为西戎霸主,但秦国还是无法撼动晋国的霸权。
公元前575年,晋楚爆发鄢陵之战,晋军击败楚郑两国联军,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,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;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。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,楚国削弱了霸权。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,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。
公元前572年,年仅14岁的晋悼公派韩厥、荀偃率军攻入楚国焦夷及陈国。为继续消耗拖垮楚军,实行分军轮番疲楚的战略,以达到调动楚军疲于奔命的目的。
公元前557年,晋楚之间发生湛阪之战,晋军攻掠到楚国国内,攻占了楚方城外围诸城邑后,转而进攻楚国的盟国许国,凯旋而归。因此,此后一段时间,晋国基本很少考虑来自楚国的威胁,而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如何稳定中原局势、维持国家霸业了。
晋国为什么能保持一百多年的鼎盛?
一是晋国的地形优势,东有太行,西有吕梁,黄河怀抱,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,这样的地形可以说是易守难攻,只要守好太行八径和主要的黄河渡口,就固若金汤,而要翻过这几座大山进攻晋国,却是难如登天。
二是善于利用戎狄力量,晋国对于戎狄从来没有一味的打压,而是善于吸收和利用,比如晋文公的舅族狐氏戎,其族人出身的狐突、狐毛、狐偃都在晋国长期为官,为晋国贡献良多,还发展成了晋国重要的卿族。还有陆浑之戎,被秦国欺负的无法立身,被晋国收留并安置在伊川一带(洛阳盆地南部),在晋楚争霸时期,长期帮助晋国分担楚国的军事压力。
三是晋国特有的制度,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。晋国因为前期的历史,没有公室的内斗,在春秋时期率先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,顺应了时代的发展,论功行赏、唯才是举,使得卿大夫们能者上、庸者下,国家面貌也为之一新。在此基础上,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又设立的三军六卿制,这是一种相对集权的军政合一体制,其实是一种高效的战争体制,却能让晋国能对外始终保持强势。
这种强势的形势历经文、灵、成、景、厉、悼六代的开拓,其版图最终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、陕西省东部与北部、河北省中部与南部、河南省西部与北部、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。
晋国能在春秋时期长期称霸,三军六卿制度功不可没。它调动了国内各种势力的积极性,把诸卿们笼络在国君周围,积极用事。但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,到晋平公时,韩、赵、魏、智、范、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。后来赵把范、中行氏灭掉后,又联合韩、魏灭掉了智氏,晋国公室名存实亡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命韩虔﹑赵籍﹑魏斯为诸侯。到公元前376年,魏武侯﹑韩哀侯﹑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。
“三家分晋”被视为春秋之终、战国之始的分水岭,司马光将其列为《资治通鉴》的开篇之作。
三晋虽分家,初期却也是最亲密的盟友,战国初期他们共同进退,共同创造一段时间的辉煌,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着超越前代的扩张。魏国分到的是晋国的核心地盘,分家初期国力最为强大,力压秦国几十年,又兼并了北部的中山国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向上都有扩张,一时风头无两。赵国分到的是邯郸和晋阳一带,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北发展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,更是一路向北扩张至阴山一线,战国末期更是一国与强秦抗衡。如果不是赵武灵王死于内斗,从云中郡南下进攻秦国的计划可能会得以实现,可惜历史没有如果。韩国分到的是中原的精华地区,河南西部、洛阳周边地区,开拓进取的韩国更是直接灭了郑国,国虽小,但没有辱没劲韩之名。
即便最后秦国一统天下,但晋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华夏大地上,并长久滋润着华夏文明。兼容并蓄、顺时应变、豁达开放、务实求是,为华夏历史贡献了法家思想、“和”文化、务实的民族政策。每每华夏经历巨大磨难时,三晋地区往往扮演着文明庇佑者的角色。“问我祖先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”,今天有多少中国人需要到大槐树下去寻根问祖,这正是三晋地区留给历史最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