勉从虎穴暂趋身,说破英雄惊杀人。 巧借闻雷来掩饰,随机应变信如神。
曹刘青梅煮酒是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名篇。
千古英雄、青梅煮酒,有了酒的衬托与润滑,曹刘两人的互动不再显得那么生硬,而平添了一股豪杰气、英雄气和浪漫气,外看似刀光剑影,细看赞说话艺术。
青梅煮酒到底是个什么酒局,暗藏了什么玄机?
为什么汉朝会形成这样的酒文化?
这样的酒文化,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吗?
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~
青梅煮酒并非青梅酒
我必须要先纠正一个误区:很多人望文生义,认为“青梅煮酒”似乎应该就是“用青梅来煮酒”。青梅煮酒不是动词,他们是两个并列的名词,青梅是青梅,煮酒是煮酒,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,并不是把青梅放酒里煮。
青梅和煮酒是分开来食用的,喝一口酒,吃一颗梅。真正出现青梅酒,是在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了。 《三国演义》原话是:“玄德心神方定,随至小亭,已设樽俎,盘置青梅,一樽煮酒。” 青梅只是喝酒时的下酒菜,刘备和曹操喝的酒,在当时叫做“煮酒”。
煮酒,就是加热后的浊酒(米酒)。
这种酒自然度数不高,在加热后成为煮酒,酒精度数更低,不足十度,入口绵甜、清爽、可口、不上头,好入喉。
汉朝在喝浊酒之前,有两种加工的程序:筛酒和加热。 筛酒,就是将酒水和酒渣(米、麦、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)、米酒虫(米酒营养成分高,酒曲散发的香味很容易吸引虫子,随着发酵,部分虫子会被混入酒中)分离的步骤,三国时是用布作为筛酒的工具,这样可以将部分酒渣、米酒虫会留在布上面,浊酒”就变成了“清亮一些的酒”,不论口感还是外观,都有很大提升;
筛酒是普通人家(农民、商人)常用的过滤手法,大家最熟悉筛酒出现在《水浒传》里,武松在景阳冈对店小二说:“端的好酒,主人家,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酒钱,只顾筛来。”
煮酒则更为讲究一些,在筛完酒之后,再将温度加热到约70度左右,浊酒经过加热以后,会让酒糟、酒虫沉淀,并挥发有害物质,使口感变得更好入口绵甜、清爽、可口、不上头,好入喉。
煮酒在当时是只有贵族才可以享用的饮品(如士族、官员、将领等),东汉末年,当时老百姓是喝不起煮酒的,粮食不够,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,就连酒都是奢侈品。
煮酒背后蕴含了高超的酒局说话艺术
煮酒论英雄有试探的成分,但更多的是互相商业吹捧的酒局。曹操想拉拢刘备,刘备在吹捧曹操,一来一回之间都蕴含了丰富的说话艺术,因为酒局设计之巧妙、说话艺术很高,后来被奉为经典。
曹操没有一上来就论英雄,在这之前,先做了3个铺垫。(领导说话向来不明言,都是通过字里行间给予提示)
- 先是饮了一些酒,暖了一下氛围。
- 引用"望梅止渴“的典故,说明今天为什么要来青梅煮酒。
- 通过云呈现出的奇象,告诉刘备:我要开始装 逼了。
这时就非常考验一个人酒局里的说话艺术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了: 如果刘备直接说“曹公您就是天下第一英雄”,不仅拍马溜须,还显得逼格太低。领导才刚开始表演,怎么能不留点空间呢?
刘备心领神会,先后列举了袁术、袁绍、孙策、刘表、刘璋、马腾、韩遂、张鲁,唯独不提曹操,双方心照不宣,对话的逼格在你来我往中不断升高。
曹操先是一停顿:夫英雄者,胸怀大志,腹有良谋,有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天地之志者也。 刘备的配合地问道:谁能当之?
此时烘托的气氛已经达到了顶点,曹操以手指玄德,后自指曰:今天下英雄,惟使君与操耳!
话音未落,天边一声惊雷,刘备赶忙让手中筷子落地,表现出怕雷,是称不上英雄的,用一个临场应变,找个台阶自己下去,让领导上来。
这一场著名的青梅煮酒,其实双方都是赢家。
青梅煮酒论英雄,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酒局相处之道:
- 自然结束聊天很重要,交流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,如果变成单向交流,就得不偿失了,所以,在酒局中以及结束的时候,需要思考怎么让对方意犹未尽,并期待下一次与你的接触或者交谈,这也是一门功课。
- 随机应变很重要,酒局上的交杯换盏无异于高手拼斗,言语之间有真有假,说话者相互之间要让给对方留下体面,但又不能让自己的意图像傻白甜一样暴露。
- 认真听话很重要,有时候,恰恰是说得太多,听得太少。在别人说的时候认真听,不打断,你会得到更多你想不到的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