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铅山县太源畲族乡西坑村查家岭
铅山县太源畲族乡西坑村查家岭,因其传承历史久远,村落完整,生态优美,风情独特,畲风浓郁,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据地方志记载,明朝时有查姓人家在此搭棚采药,故名查家岭。后来查姓人迁徙别处,窝棚废弃。200多年前,清朝中期,雷姓畲族人为了躲避汉族人的侵犯和防止野兽的侵害,翻越武夷山脉,从福建凤凰一路北迁,辗转来到查家岭,发现废弃的窝棚,于是在此繁衍生息。他们的祖先叫做法远公。
这个古朴的山间畲族村落,古风浓郁,风光秀丽。村内有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畲族古墓、清代畲族民居,都值得寻访。
2 铅山县石塘镇石塘村
石塘古镇的核心所在地,地处铅山县东南35公里的武夷山北麓,素有“武夷山下小苏州”的美誉。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相传五代时镇北有方塘十口,名十塘,后谐音为石塘。石塘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,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。始于南唐,有千年历史时光留痕。
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《中国史纲要》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,明清时期此地纸商云集,繁盛至极。
因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,植被茂盛,青竹遍地,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,取之不竭,并有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水源,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。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,如“上关”、“毛边”、毛六”、“毛八”等都享誉全国。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,细嫩坚韧,永不变色,素有“寿纸千年”的美誉。
如今,石塘古镇的繁华褪去,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模样,老宅旧巷,保留下来曾经的基本原貌,走在这里可以想象当年住在这里纸商们过着富足安康的生活。
古镇里,至今尚存219栋古建筑。建筑群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,密密匝匝的马头墙所形成的天际线优美柔和、气势磅礴,被称为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”。
整个古镇的古建筑,以石塘河、“入”字型古官圳为纽带,形成了坑背、阔板桥,南北一条主干宽街,港沿及查家弄、罗家弄、高义记弄、陈家弄、码弄、高井头弄、范家弄、天后宫弄、商会弄、潘家弄等三纵十横的建筑格局。
行走中,可见明清以来形成了徽派建筑格局,有“商”字型的青石库大门,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以及林林总总的店铺。东线主要集中在查家弄、坑背和阔板桥;西边集中在码弄、下港沿、天后宫弄。查家弄里的查家、赖家,坑背的上下花朝门、王家、饶家与码弄里的胡家、陈家、大夫第,刘家弄里的刘家建筑,占地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,值得一看。
3 铅山县陈坊乡陈坊村
铅山县陈坊乡陈坊村,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位于陈坊古镇核心区,这个千年古镇,为铅山县四大古镇之一。明代万历年间,陈坊开始生产连四纸。连史纸一面世,就被誉为“千年寿纸”。陈坊吸引来无数逐利的商人,带来无限商机,沿陈坊河边,形成了街市,“陈坊街”有了雏形。
“陈坊街”一条街道,分上街、中街、下街,有五华里长。街上曾经有两座大会舘,一是上街抚建帮造的“万寿宫”,另一个是福建帮建造的会舘“天后宫”。现仅剩万寿宫。
古街两侧,深宅大院更是鳞次栉比,它们多为纸号或纸商居宅,店铺有陈家行、高家行、晏文盛、开泰桟、正和号、仁德号。这些大宅或豪华富丽,或朴实典雅,不一而足。
陈坊有着悠久的历史,更是人杰地灵之地。北宋状元刘辉诞生成名于此,更有叔侄三人同赐一朝的华祝三,以及两任帝师的雷维翰晚年生活于此。这是一个有历史、有文化、有故事的古镇。古镇的锁子桥尤其值得一看,桥上刻着五字上联:“锁桥油烧塔”,至今无人对出下联。
4 铅山县太源畲族乡太源村水美村
铅山县太源畲族乡太源村水美村,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水美古村以水美河为中心,河水蜿蜒川村而过,一座石板桥连接两岸,山美水美,并且有独特的畲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。通关古石桥是水美村中连接南岸古居与北岸新居的石桥,是过去通往福建火烧关的必经之桥。石桥有着古色古香的原貌,又融入了畲族文化元素,相映成趣,别具风采。
古村落里的休闲广场与周围山水连成一体,恰到好处,体现了天人合一新境界。沿古村落道路铺着鹅卵石路面,河堤古树挂牌保护,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