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堂倌与店小二是两个不同的职业
就是“跑堂的”。
恐怕,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古代跑堂的影视形象,莫过于《武林外传》的白展堂了。
真实中,跑堂的,也就是堂倌,绝大多数都肯定不会有白展堂那样的身世和武功,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“服务人员”。
自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西周王朝建立起,数千年来,我们这个民族,都是重农轻商。直到民国时,还有“士农工商”之说,“商”是排在最后的。“服务业”又排在“商”的末端。在服务业里当个打工仔,基本属于实在没别的生计了才会有的选择。从“优胜劣汰”的法则来讲,堂倌这类人,应该是社会中“质素”排行的“脚后跟”。
可这还真不是谁都能干!
明确一点——堂倌跟“店小二”是有区别的。“店小二”有一定的“决策权”,甚至有些还拥有跟责任相匹配的利益牵带,比如“分红”。堂倌纯粹是打工的,而且工资很低,唯一能确保的,就是不至于饿死。俗话说“天下没有饿死的厨子”,大抵也适用于堂倌。
除去凤毛麟角的“白展堂”式的“隐者”,做堂倌的,差不多都是“赤贫”的普通人,其中很多都是在天灾人祸中失去家庭的孤儿。
(二)堂倌的职业素质
相比较“服务业”中大多数其他“工种”,堂倌貌似不需要掌握什么特殊技能,但想要做安稳,只是“安稳”,不期望“好”,他们必须具备至少5大质素:
其一,高情商。
不管心里多不舒服,都得给客人、管理者和“后厨”笑脸,而且还得是真心实意、热情洋溢的那种。
其二,好记性。
客人点的菜,要靠记忆,没有今天的签字笔小本子甚或手机化的电子设备,有也不会用,因为他们十有九九大字不识。
其三,会运筹。
客人点菜跟后厨烹饪,次序不同,其间的“协调”和“统筹”是堂倌的职责。那会儿的后厨,可能比现在的后厨还要“横”那么一点点,地位比堂倌高,报错了次序,堂倌会挨骂,要报得符合厨师的工作习惯和“一般规矩”,他们还得懂点儿厨艺外加对店里的相关“资源”了如指掌;那会儿的客人,比现在的客人“横”得多,你给厨子报对了给客人上错了,弄不好结果会比挨骂还糟!
其四,有眼色。
堂倌面对三教九流男女老少,不说得能短时间迅速观察、了解到各色人等的需求好恶,至少也得能第一时间嗅到危险气息;不然,出了问题,“首诊责任”肯定是他们的,弄不好随随便便就丢了饭碗。
其五,够胆量。
古代大多数时期治安都不好,打尖住店的大多也都不是啥“太本分”的主儿,闹将起来,接待单位首当其冲要去应对的,就是堂倌。能有白展堂那样武功和江湖地位的堂倌,基本没有。普普通通一杂碎,遇见事儿不被吓尿就是好样儿的,何况还得多少保护着点儿店里的家当,甚至还得劝解劝解,不管“技术”如何,胆量肯定都是“刚需”。